生粉是指用于勾芡的烹饪材料,而淀粉不仅指烹饪用的材料,还泛指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物质;还有生粉是玉米淀粉、土豆淀粉,而淀粉则含有菱角淀粉、绿豆淀粉、小麦淀粉、甘薯淀粉等多种淀粉;然后就是淀粉用途比生粉用途广,生粉适合用来勾芡,而淀粉可以用来制作蛋糕、点心、凉糕、勾芡等。
日期:2019-11-01 来源:周六天气网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曾为六朝畿辅、十代京畿,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早在六朝时期,许多名公巨卿、贤达雅士就流连驻足马鞍山,留下众多古迹和文化遗存。那这里的建筑都有哪些特色呢?下面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安徽马鞍山的景点建筑风格,有飞檐翘角,古朴典雅的十咏亭;县境十七大寺之一的澄心寺;山体俊秀,绝壁临江,江中遥望的翠螺山;以及谢公祠和三台阁。
李白墓园
位于市区东南20公里处的青山脚下。李白逝世后,原葬龙山东南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会同当涂县令诸葛纵将李白墓迁至青山西南,即今太白乡谷家村口。墓座北朝南,枕山面水,南距公路约300米。沿公路旁石板小道, 过小石桥,入李白墓陵园。园内左侧有“青莲池”,柳依依,绿水泱泱,拱形“化鹤桥”横跨池上,连着“十咏亭”。李白晚年在当涂写过十首歌咏当涂山川风物的诗,谓之《姑孰十咏》,后人曾在姑溪畔建亭以志,后毁于“文化大革命”之中。
今征建的“十咏亭”,飞檐翘角,古朴典雅,亭中央石碑上镌刻着李白《姑孰十咏》。十咏亭左侧为太白祠。前后两进,素白粉墙,灰黑瓦顶。祠内青砖铺地,飞檐耸脊,雕梁画栋,宽敞明亮。正庭门楣上悬林散之手书“太白祠”横匾。厅内迎面耸立一尊高2.47米、重约3吨的汉白玉李白塑像。塑像侧身而立,左手按剑,右手后双眸含慧,胡须飘拂,气度非凡。塑造背景是巨幅墨绿色微版画,以李白在当涂游踪为写意,版画上方为书法家舒同所题“李白高踪”匾额。厅堂下中上方悬有书法家司徒手书“诗无敌”三字匾。两侧壁上镶嵌着6块石碑:一块雕刻李白全身画像,栩栩如生;一块刻有李白《临路歌》;另三块重刻唐代李华、刘全白、裴敬撰写的碑文,最为珍贵的一块为幸存的宋碑。该碑是宋淳二年(1242),兼权太平州事、节制军马孟点根据唐范传正所撰之碑文“重书刻石,立于墓左”的,碑高五尺七寸,宽二尺九寸,共30行,第行63字,正书,字径六份,额题“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九字。此碑距今已有740多年历史,为李白墓祠现存较早的历史文物。太白祠后为李白墓地。墓呈圆形,墓顶芳草萋萋,艾菊尢盛。墓前嵌立一石碑,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墓旁新植翠竹、冬青,青翠欲滴。
2.澄心寺
澄心寺位于横山南麓十保山西侧,前身隐居院,因南朝齐梁间“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隐居而闻名。澄心寺建于当年陶宏景读书堂故址。这里有关陶宏景遗迹甚多,其中陶宏景炼丹遗址“丹灶寒烟”是姑孰八景之一。到了宋代,横山的修练道学者已不见继者,佛教却在这里悄然兴盛起来。门庭替换,名山易主,宋嘉祐八年,“读书荒址”已为浮屠之居。陶宏景的“丹灶”、“五井”、“白月池”均被佛僧赋予了神奇的澄定心神的功能,因此易名澄心院。明初洪武年间定名“澄心寺”。直至清代,仍为县境十七大寺之一。澄心寺毁于“文革”时期,近年由民间募资重建。
3.翠螺山
翠螺山原名牛渚山、采石山。称作翠螺山,乃明清以后的事,山体俊秀,绝壁临江,江中遥望,“似翠螺浮于水面”,由是被称之为翠螺山。翠螺山的形成可追溯到2亿2千5百万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那时长江下游广大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球的演变,地壳由于内引力和外引力的左右女冠发生剧烈变化,大部地方海底隆起,海水渐退,露出大片陆地。扬子准地台被周围板块挤压,形成局部。翠螺山以秀丽称胜,而不乏奇险。山之西麓有“西大洼”,这里岩石裸露,崖陡谷深,草木葱茏。春天,梨花胜雪;秋日,红叶似火。一石一草,皆令人赏心悦目。“蜗牛尾”有临江巨壁,如刀斧削成,壁面纹理起伏,似一幅天然山水图画;崖端巨石数块伸出崖壁,如猛兽昴首长啸。江水奔流,浪拍云崖,气势壮观,堪可称险。游人倚翠螺、瞰长江,听林涛与江浪共鸣,看沙鸥与白帆互逐,犹如置身仙境。
4.谢公祠
谢脁为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任宣城太守时,酷爱当涂青山风光,赞之为“山水都”,常五马双旌来遨游吟咏,并在山南筑室,即为谢公宅。宅前一小池,传说为谢脁所凿,人称谢公池,又名谢公井。池水翁然,水味甘冷,从未枯竭,池中有“千年红鳞”,史称“元晖古井”。后来他冤死于狱中,当地老百姓将他的住宅改建成纪念祠堂,李白生前曾多次前往吊祭。
5.三台阁
三台阁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江名阁,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后毁于战火。20世纪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台阁高五层约3O米,阁体呈方形,琉璃覆项,飞檐翘角,气势恢弘。登临三台阁,可南望天门中断,西眺大江奔流,东睹古镇采石,北看九华风光。三台阁已成为采石砚风景区乃至马鞍山的新亮点。“三台阁是采石矶的制高点,采石矶是万里长江的结穴处。此阁景观,尽在游人眼底,无须描述;此矶历史,已有碑联如林。我需要站在山巅提醒登临者的只有一句话:长江流到这里,已足可证明自己具有世间一流的文化品相。 三台阁,现马鞍山市人民悉心重建。气胜当年。此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应该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请看我们脚下这默默江流,千百年穿越过战火和霸业,浸润过富庶和贫瘠,营造过美景和灾象,谁能想到,它最终刻画在大地上的,竟然是一个伟大民族人格深处的诗性秘藏。”——《三台阁题记》余秋雨
【上海】今明天晴好气温低 周四起小雨报到
【安徽】中东部气温开始回升 南方雨雪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