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粉是指用于勾芡的烹饪材料,而淀粉不仅指烹饪用的材料,还泛指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物质;还有生粉是玉米淀粉、土豆淀粉,而淀粉则含有菱角淀粉、绿豆淀粉、小麦淀粉、甘薯淀粉等多种淀粉;然后就是淀粉用途比生粉用途广,生粉适合用来勾芡,而淀粉可以用来制作蛋糕、点心、凉糕、勾芡等。
日期:2020-07-14 来源:周六天气网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划龙舟、喝雄黄酒以及佩戴菖蒲艾叶等习俗。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有的是为了纪念伍子胥,那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1、源于浴兰节说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古人在每年五月有采摘兰草沐浴、除毒的习俗。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如果此说成立,端午节在先秦时代就已出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恶日”说
汉代人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有“不举五月子”、“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些习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因古人将五月初五当做不吉之日,人们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还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3、追念历史人物说
纪念屈原
爱国诗人屈原,在秦军攻破楚国京都,救国无望之时,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为防止鱼龙虾蟹咬屈原的身体,
人们将雄黄酒倒进江里,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越国大败,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夫差不听子胥建议,听信吴国大宰谗言,赐死子胥。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祭祀龙图腾说
龙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5、源于夏至说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上海】今明天晴好气温低 周四起小雨报到
【安徽】中东部气温开始回升 南方雨雪渐减弱